珍酒 大事记
1958年3月,毛泽东主席首次提出茅台酒要“搞它一万吨”的宏伟设想。
1974年12月,遵义市革命委员会决定于遵义市北郊十字铺建立“贵州茅台易地试验厂”开展试验工作。
1975年1月,周恩来总理在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再次提出了“生产万吨茅台酒”的提案。
1975年10月,贵州茅台酒易地实验厂正式投料进行探索性生产。
1985年10月,贵州省科委组织召开“贵州茅台酒异地生产试验(中式)”鉴定会。
1985年11月,根据鉴定会结果,贵州省科学技术委员会正式行文“同意鉴定意见”;至此“贵州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中式)”圆满成功。
1985年12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同志亲笔题词“酒中珍品”以寄予希望和鼓励。
1986年1月,根据方毅同志的题词,试制酒正式定名为“珍酒”,并经省外贸组织出口。
1986年6月,贵州省经委正式下文批准贵州省遵义酿造研究实验基地成立“贵州珍酒厂”,组织珍酒系列产品批量生产。
1989年,珍酒在第五次全国评酒会上被评为“国家优质酒”。
在遵义、在贵州,珍酒几乎家喻户晓,人们议论起珍酒来也是充满着骄傲的神色,珍酒那段充满传奇的历史更是深入人心。珍酒的诞生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结合,三者之间缺一不可,“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更是一段不可复制的历史,珍酒是酱香型白酒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
天时:
当时茅台酒厂的生产能力不足1000吨,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巨大需求,同时茅台镇也只是一个人烟稀少、交通不便、远离遵义和贵阳的小镇,要在这里生产万吨茅台酒,完成毛主席、周总理的心愿根本不敢想象。但现在,随着道路建设的不断完善,交通日益方便,而且茅台酒厂已经年生产2万吨以上,也就没有了“茅台酒易地试验”这类项目提出的依据和必要。
地利:
一方面,试验基地选址在遵义市郊,自然环境与茅台十分相近,交通比较发达,具有发展潜力;另一方面,当时全省上下对这个项目非常重视,为易地试验选址、拨地、从茅台酒厂调人等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之前几次“易地试验”都没能成功的原因。
人和:
方毅副总理的亲自过问,省、地、市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省科委曾宪辉、刘屹夫、徐用武,省轻工厅姚英等许多领导同志在不同时期的直接领导,是易地试验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在今天,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不要说调人和原料设备,就连进茅台的生产车间都不一定进的去。
红色印记 易地国香
1974年,周恩来总理再次提出了茅台酒要发展上万吨的想法。遵义十字铺一带四面环山的地形与贵州茅台酒厂所处的峡谷地带十分相似,水质、土壤等自然环境也与茅台没有明显差异。这里,是最适合“异地茅台”生产的地方。
1975年10月,贵州茅台酒易地实验厂正式投料进行探索性生产,也就此掀开了“异地茅台”——这段孕育于红色古城中的酱香传奇。
同宗同脉 传承天香
为了保证试验顺利进行,实验厂最初生产所用的高粱、曲药、母糟、设备、水和窖泥等都是从茅台运过来的。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保证原汁原味的“茅台货”。
凭借“遵义”、 “茅台”两地的共同努力方有今天的辉煌。“同宗同脉”,是珍酒最真最大的荣耀。
壹号工程 十年寻香
“茅台酒易地试验”虽远在遵义,但是,从这个想法的诞生到实现,都时时刻刻牵挂着中央的心,被称为中国酒业的“壹号工程”。因为它不仅仅是为了酿得美酒,更是为了酿造一个能够让更多人品尝到“茅台”好酒的朴实心愿。
鉴定芳华 珍酒飘香
1985年11月,根据鉴定会结果,贵州省科学技术委员会正式行文“同意鉴定意见”。
委员会不但给予了平均分93.2的高分,还给予了试制酒“基本具有茅台酒风格”等评语,至此“贵州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中式)”圆满成功。